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
经济持续恢复向好
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201.13亿元,同比增长4%,增速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.7%,高于全国3.1个百分点,居全省第3位。
质量效益稳步提升
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3.19亿元,同口径(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后)增长11.3%;财政支出完成532.82亿元,同比增长13.8%。实现进出口总值22.68亿元,同比增长37%,居全省第4位。
发展后劲不断增强
全年484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全部开复工,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08.4%,韦罗高速、国维淀粉等155个项目建成投用。累计争取中省预算内投资项目172个,争取资金19.5亿元;发行政府专项债券项目98个,发行债券62.63亿元,居全省前3位。
主要做了以下工作
一是精准调度稳增长稳主体。成立市稳经济工作专班,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,建立“1+9”专班工作机制,先后印发实施26条稳增长措施、12条加快复工复产意见、17条精准推进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等政策措施。
二是千方百计扩投资促消费。坚持“一月一开工、一县一主场”,共组织项目集中开工11次,开工项目695个,年度投资571.8亿元。
三是全力以赴抓倍增稳工业。围绕“1+1+N”工业倍增制度体系,先后出台工业稳增长、链长制等一系列措施,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监测服务平台,强化重点企业帮扶,“一企一策”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难题,设立首期工业倍增计划基金15亿元,争取中省各类奖补资金1.81亿元,支持工业企业发展,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600亿元。
四是加大创新驱动聚动能。组建“一中心一平台一团队”,成功打造渭南3D打印产业孵化器、华州陕煤研究院等“三器”示范样板,秦创原渭南科创示范园正式开园,渭南(西安)创新创业孵化器累计孵化企业70家,国家级双创孵化载体达到12家。
五是持续深化改革促开放。完成相对集中许可权改革市级划转行政审批事项327项,市县镇村四级便民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,20652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可办,网办率达到95%,“最多跑一次事项”占比达到90%以上。
六是统筹城乡发展促协调。出台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意见,整合设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5亿元,争取省级专项资金2.83亿元,全市县域生产总值完成1570.42亿元,增长4.5%,县域经济占比71.3%,同比提升1.2个百分点。
七是强化生态治理守底线。出台《渭南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》,扎实开展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,实施小水电整治“回头看”,“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实时视频监控平台”实现全天候监管,完成63个露天采石矿山恢复治理,修复治理秦岭、桥山生态面积3700余亩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1平方公里。
八是推进社会事业惠民生。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,多措并举帮扶高校毕业生、退役军人、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,开展“技能进军营”“春风行动”等就业服务行动,城镇新增就业人数(4.87万人)完成年度任务108.2%,促进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33.39万人。
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措施
一、聚力抓优营商环境,激发市场动力活力。
继续实施重点企业“服务绿卡”制,全面推行“一窗综合受理”模式,力争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到98%,“最多跑一次事项”占比达到92%以上。聚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,加快建设秦创原县级创新机构,完善秦创原渭南网络平台,打造一批“三器”示范样板,力争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强度超过0.8%。大力发展对外贸易,用足用好“渭西欧”班列,加快探索跨境电商、海外仓等新业态新模式,鼓励中联重科、金钼股份、海泰新材料等企业争取总部订单,实现外贸业务回归,推动外贸提质增效,力争全年进出口总值增长10%。
二、聚力抓紧项目建设,推进投资提质增效。
坚持以项目建设牵引经济高质量发展,坚持重大项目市级领导包联包抓和专班推进机制,强化项目建设督导服务、成效评价,确保500个市级重点项目年度投资完成1200亿元以上,富阎精密制造产业园、诺正农药等160个项目建成投用。高质量谋划储备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50个。
三、聚力抓好工业倍增,全力稳定工业经济。
发挥能源化工、冶金建材“压舱石”作用,加快西卓、王峰等煤矿建设,推进澄合二矿、枣庄煤矿等按期投产达效,原煤总产突破1600万吨;深化拓展“白名单”制度,推动钢铁及金属制品业、乳制品、生物医药等产业链重点企业嵌入全省产业链。打造优势品牌,推动生物农药等产业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,大力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,力争两化融合贯标企业达到40户,年内认定省级工业精品5项、省级重点新品30个。
四、聚力抓实县域经济,促进城乡融合发展。
落实“一县一策”“一区一策”事项清单,充分用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,加大省级专项资金争取力度,实行重大项目土地指标市级保障,支持县域首位产业培育发展、产业园区和城镇化建设,力争县域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市1个百分点。深化富阎产业合作区建设,加快西北民机研发中心、丝路能源绿色开采装备制造等项目建设,力推新舟700支线飞机配套设施等项目前期工作,加速融入西安都市圈。
五、聚力抓细文旅服务,力促消费加快恢复。
落实促消费三年行动方案,组织发放消费券,常态化开展“秦乐购”“年货大集结”等系列促销活动,扩大家电、家居、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消费,撬动消费持续增长。加快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渭南段、堑城文化旅游景区示范区、潼关古城等项目建设,推动卤阳湖、福山景区创建4A级景区,创建省级旅游特色名镇1个,国家级旅游民宿2个,加快文旅市场恢复升温,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0亿元。
六、聚力抓严生态保护,推动环境质量改善。
强力推进矿业权退出等问题整治,加快“智慧秦岭”综合监管平台建设,加快桥山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和矿山综合整治,修复治理露天采石矿山面积1000亩以上。加快国家森林城市创建,完善“林长制”生态保护体系,实施渭北固沟保塬、百万亩碳库等工程,完成营造林35万亩。优化能源生产结构,加快大唐蒲城风电、陕投白水光伏等新能源基地项目建设,年内建成新能源项目100万千瓦以上,新增绿电10亿千瓦时。
七、聚力抓好民生实事,扎实推进共同富裕。
深入开展乡村振兴就业帮扶,持续开展各类就业创业培训,抓好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,规范全市零工市场,促进灵活就业等新型就业形态发展,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.2万人。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阶梯增长机制,加快医保经办服务示范点建设,推进工伤保险省级统筹、工伤职工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。加快敬老院改造提升,升级建设综合养老服务中心5个,新增养老床位500张,完成5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,打造乐养宜居城市。
八、聚力抓牢安全底线,保障社会大局稳定。
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、应急保障体系,统筹抓好新冠肺炎与流感、出血热、布病等传染病防控,防止出现叠加流行态势,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。持续跟进做好保交楼、保民生、保稳定工作,重拳整治房地产领域乱象,着力解决好新市民、青年人等住房问题。推动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提升,加快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发展,确保每个城市社区社会组织达到12个以上、农村社区社会组织不少于5个。巩固深化扫黑除恶长效机制,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,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,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渭南。
(渭南日报记者 左超君 整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