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者 杨欣 姚琼
奋斗创造历史,实干成就未来。
2023年,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是实施“十四五”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。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,没有捷径,唯有实干。今天,让我们通过解读政府工作报告,一起看渭南发展新方向。
2023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: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,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,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,突出做好稳增长、稳就业、稳物价工作,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,扎实开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、营商环境突破年、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,大力发展县域经济、民营经济、开放型经济、数字经济,稳字当头、以稳促进,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,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,全力建设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。
2023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:生产总值增长6%左右;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%左右;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%左右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.5%左右;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.5%;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%和8%左右,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.5%以内,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指标完成省上下达任务。
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
(一)坚持服务导向、优化营商环境,厚植高质量发展沃土
打造更优营商环境。把营商环境作为“头号工程”,力争营商环境便利度水平迈入全省“上半区”。落实联络员驻企帮扶和“服务绿卡”制度,推动各项惠企政策直达快享。健全以网管网、线上线下监管体系,实现审管联动无缝对接。开展“揭短挑刺”行动,依法平等保护企业合法权益,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化营商环境。
提升政务服务水平。提升四级便民服务体系能力,力争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到98%。推行“一窗综合受理”服务模式,“最多跑一次”事项占比达到92%以上。深化涉企经营许可“证照分离”改革全覆盖。推动365体育比分:事项掌上办、自助办、一次办,企业开办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。
支持壮大民营经济。深化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,新增市场主体增长8%以上。实施民营企业梯度培育行动,年内培育营业收入超10亿元企业10家、两化融合贯标企业达到40户。开展民营经济发展示范创建,新认定省级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示范企业20户以上。设立银行信贷风险补偿资金,优化普惠性融资服务,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本。
(二)坚持项目带动、持续扩大投资,筑牢高质量发展支撑
全力以赴建项目。坚持每季一观摩、半年一评比、全年一考评,富阎精密制造产业园等160个项目年内建成投用,50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00亿元以上。提升项目审批效能,简化特定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程序,一季度市域内手续全部办结、开工率达到50%以上。统筹全市资源要素,突出重大产业项目,用地优先供给、资金优先统筹、问题优先解决、人才优先配置,有效提升项目入库率、资金到位率、竣工投产率,全力打好投资增长“翻身仗”。
靶向发力引项目。各县市区年内至少落户1个10亿元—30亿元产业项目。紧盯15条重点产业链国内排名前50户企业,探索“市场+资源+基金+服务”招商新模式,力争每条产业链落地配套企业1—2个。力争联东U谷、广州南粤基金产业园等项目落户渭南,全年落实到位资金1680亿元。
超前布局谋项目。加大专项债券、预算内投资、行业部门投资等争取力度,确保争资数量、额度稳居全省第一方阵。围绕项目谋划“六个一批”,突出现代产业体系、秦创原平台建设、生态修复治理,适度超前布局新基建,全年谋划亿元以上项目350个。健全项目滚动策划储备机制,组建市县两级项目谋划专班,公开选聘专业第三方机构,建立谋划、储备、开工、投产“四张清单”,推动项目质量、综合效益“双提升”。
(三)坚持三农优先、推动乡村振兴,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
扛牢粮食安全责任。全面落实“田长制”,坚决防止耕地“非农化”和基本农田“非粮化”。持续整治撂荒地,新增耕地6800亩以上。开展农田排水(碱)工程清淤治理289公里。巩固提升60万亩“吨粮田”核心示范区,建成高标准农田40万亩以上。深化粮食产能提升、种业振兴行动,推动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,粮食总产稳定在220万吨以上。加快中粮食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,支持陕富面业、五得利面粉、石羊长安花等骨干企业精深加工,确保粮油加工转化率达到80%。
做强农业特色产业。聚焦7条特色农业全产业链,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。提升九大区域公用品牌市场竞争力,新增果业品种换优4万亩,设施瓜菜产量达到280万吨以上。扩大新希望、牧原等企业产能,生猪出栏200万头、奶山羊存栏115万只。年内新增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、新型经营主体100家,支持富平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。
巩固拓展脱贫成效。健全“2531”动态监测帮扶机制,开展常态化督帮工作,确保不发生整村整镇返贫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,进一步提高衔接资金用于产业的占比,切实增强联农带农能力。加大“空壳社”清理力度,新增年经营收益50万元以上的“示范村”20个以上。新增脱贫劳动力就业3万人以上。
建设宜居和美乡村。加强“空心村”闲置宅基地清理,编制村庄规划394个。新增镇级垃圾中转站26座,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提升。新改建农村公路500公里,支持澄城县创建省级“四好农村路”示范县。加强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利用,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12个、美丽宜居示范村30个。
(四)坚持转型升级、推动工业倍增,提升高质量发展质效
提升改造传统行业。编制“1个图谱”“N张清单”,发挥“353”产业链监测平台效能,力促钢铁及金属制品、乳制品等重点企业嵌入全省产业链布局。推进澄合二矿、西卓煤矿等投产达效,原煤产量突破1600万吨。开展陕化尿素工序装备提升等35个技改项目,年内陕焦化工焦炉煤气综合利用等11个项目建成投产。完成达钢路基总部搬迁,扩大中联重科等企业产能,力争龙钢1780毫米热轧卷板、无缝钢管项目开工建设。
培育壮大新兴产业。加速帝亚、越博动力等新能源产能释放,力促红马科技动力电池满产达产,推动开沃新能源商用车一期投产。推进陕煤工业化示范基地等12个重大项目建设,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%以上。打造优势品牌,推动生物医药等产业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,年内认定省级工业精品5项、省级重点新品30个。落实工业用地“3 个30%”,新建标准化厂房8万平方米。
扶持做强骨干企业。深化拓展“白名单”制度,全生命周期监测帮扶,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全省前列。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,新增省级“专精特新”企业5户,力争石羊农科、木王科技上市挂牌。加快昆秦生物疫苗生产基地建设,持续推进个转企、小升规,新增规上企业60户、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15户。
大力发展数字经济。加快北人印机、西部重工等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,打造一批智能工厂、数字化车间,建设省级数字经济试点示范区3个。抓好渭南数字经济产业园、西部智联数字工厂等项目,力争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7.5%。推进农业数字化升级,赋能数字乡村建设,新建5G基站1200个,限上公共网络商品销售额增长12%以上。
(五)坚持文旅融合、促进消费升级,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
放大文旅综合效应。整合资源,推出一批“引流促销”旅游套餐,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0亿元。启动瓮峪游客中心、太华索道服务中心建设,创建4A级景区2个、国家级旅游民宿2个。提升潼关古城等项目内涵品质,支持华阴市创建省级文旅融合示范区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,全域推进省级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。实施重点文旅产业链三年行动,推动现代旅游等3条产业链发展,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%以上。
提升商贸服务水平。加快县域商业体系建设,提升改造县级商业综合体2个、镇级商贸中心12个,创建国家级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县1个,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00户。完善贯通县、镇、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,引进一批物流企业、孵化一批本土品牌、培养一批带货达人,新增销售5000万元以上电商龙头企业3户。
释放市场消费潜力。打造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”7个。探索“陕菜之都”公用品牌、地标品牌建设,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。举办“渭南美食”大赛,打造一批特色小吃、传统美食“打卡地”。开展优质产品展销、连锁零售促销、智能家电扩销活动,促进大宗消费、重点消费扩面增量。
(六)坚持绿色低碳、改善生态环境,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
坚决落实双碳战略。创建省级绿色园区1个,市级绿色工厂达到20户。启动氢燃料电池基地建设。加快大唐风电、农光互补等新能源项目建设,确保富平抽水蓄能项目开工建设,渭南国家新能源基地建成投产,新增绿电10亿千瓦时,打造黄河中游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示范区。
切实构建生态屏障。完成桥山生态保护立法,修复治理露天矿山1000亩以上。落实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,开展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,推进黄河流域“清废行动”。突出南山支流、北洛河流域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0平方公里,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8个、中小河流治理15公里。完成营造林35万亩,提升森林质量10万亩,确保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全部达标。
持续加强环境保护。聚力“ 四尘”管控,强化PM2.5和臭氧协同控制,推动空气质量稳步提升。加快“五水”治理,夯实河(湖)长制责任,确保国考河流断面稳定达标。编制城市再生水综合利用规划,争创国家节水型城市。推进“六废”清除,抓好尾矿库综合治理,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,加快潼关土壤防治先行区建设。狠抓中省反馈问题整改,确保按期销号、清仓见底。
(七)坚持区域协同、提升城市能级,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
加快西渭融合发展。突出西渭东区在西安都市圈特色功能单元,完成起步区5平方公里规划编制,构建西渭相融互补、相互赋能的先行示范区。深化产业融合,筹划布局渭北工业新区,加快国际现代物流港、富阎融合双创园、莱德智造产业园建设,力争新舟700支线飞机等项目尽快落地。
提升城市功能品质。深化“三四五”行动,建立全市“三级三类”国土空间规划体系,启动中心城区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编制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、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,实施内涝治理系统工程等48个海绵项目。推进蒋家水厂、沋河城区段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,加快城区自备井关停、老旧燃气管网更新。开展城市“双修”,片区化推进城市更新,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30个。年内创建省级县城建设示范县1个,城镇化率达到53%。
做强县域经济板块。推动县域发展位次整体前移,确保县域经济增速高于全市1个百分点。坚持一县一策、错位发展,用好中省专项资金,加快形成临渭区、渭南高新区南区城市服务型,韩城市、富平县、蒲城县(渭南经开区)、大荔县工业主导型,合阳县、澄城县、白水县农业优先型,华阴市文旅赋能型,华州区、潼关县生态功能型“五大县域经济板块”。推进引汉济渭、桥(涧)峪水库引水入城二期、东涧峪水库建设,实施西气东输三线、天然气应急储备库二期项目。加快北洛河水库、富永高速、108省道和208省道渭河特大桥前期工作。启动京昆高速合阳至蒲城段提升改造,确保蒲城至涝峪段顺利通车。
(八)坚持创新引领、全面深化改革,聚集高质量发展势能
增强创新竞争力。以科技创新“六大行动”为抓手,完善“一中心一平台一团队”服务体系,打造一批“三器”示范样板。支持渭南高新区建设秦创原开放型区域创新示范区,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家、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400家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0亿元以上。实施兴渭英才计划,“带土移植”引团队、引技术、引人才,新增省级研发中心2个。
激发改革新活力。推进“治企有方、兴企有为”三年强优计划,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突破800亿元。明确主导产业定位,推动“亩均论英雄”综合改革和“标准地”改革,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。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,盘活农村资源资产,激发农村发展活力。
提升开放牵引力。强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作,加快沿黄经济带一体化协同发展。深化东西部协作,加强产业、科技、文化、旅游、人才等深层次、全方位的合作,推动“一县一园”建设取得新成效。积极参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打造国际友城产业转移示范高地。新增外贸企业30户、跨境电商2户,全年进出口总值增长10%。
(九)坚持人民至上、增进百姓福祉,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
拓宽就业增收渠道。做好高校毕业生、农民工、退役军人、困难家庭等重点群体就业,发放创业贷款4亿元,城镇新增就业4.2万人。定向培养技术工匠,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,输转技能型劳动力1.8万人。实施收入扩中提低行动,完善工资合理增长、支付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,提升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,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。
提升公共服务品质。深化“三名+”建设,扩大优质普惠学前教育供给,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,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,完成教育强市校园建设三年任务。落实“乙类乙管”实施方案,加强重症资源建设储备,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。发展中医药产业,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。细化完善生育配套支持政策。搭建市公共文化云平台,常态化开展“渭南有戏”文化惠民演出。做好省十八运筹备,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。
健全社会保障体系。积极扩大工伤、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面,持续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。实施全民健康保险,完善门诊共济保障机制,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。推广医养康养、社区居家等养老服务,升级建设综合养老服务中心5个。适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,重视解决低收入家庭、因病支出型困难家庭“燃眉之急”。
(十)坚持源头治理、确保安全稳定,坚守高质量发展底线
创新社会治理模式。深入开展大排查、大化解活动,推进信访矛盾源头治理和重复信访化解。持续优化社区治理,巩固提升“三无小区”整治成果,城市社区社会组织达到12个以上、农村社区社会组织不少于5个,打造全省基层治理示范样板。强化网格化管理模式,推出一批模式可复制、经验可推广的“标杆社区”。
防范化解重大风险。加强政府债务管理,健全举债融资负面清单,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,妥善化解存量,兜牢兜实基层“三保”底线。健全金融风险责任体系,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,坚决防范区域性、涉众型金融风险。严格落实保交楼、保民生、保稳定要求,依法化解不动产“登记难”问题,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。
构筑安全稳定防线。完善四级物资储备体系建设,扎实做好防汛抗旱、森林防灭火、地质灾害防范等工作。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,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市。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,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,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,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市,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“平安渭南”。
2023年渭南要办好“十件民生实事”
一是启动建设市公共卫生中心,完成市第六医院主体建设,基本建成市人民医院。
二是新建、扩建中小学幼儿园 13所,新增学位5470个。
三是组织精品体育赛事10项以上,维护更新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12个。
四是建成市养老服务示范中心,新增床位500张以上。
五是新建零工市场10个、零工驿站13个。
六是建成投运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理一期工程,实现城乡130万群众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、资源化利用。
七是实施市低碳智慧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及滨水新区城市燃气项目,保障滨水东区2.1万户居民供热和用气需求。
八是新建城市街头绿地广场23个,中心城区配套建设地下停车场8000平方米。
九是打通“断头路”13条,实施仲宁街等城市道路建设16条。
十是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、散居孤儿探访行动,推动10所县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实体化运行。